在上大校园有着这样一个群体:他们是曾长期在大学工作、现已退休的老教师、老教授们,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无形的智慧财富,擅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影响学生思想与人格的培养。退休不退岗,关心、关爱大学生成长成才,一直是他们长期关注的主题。把离退休老教师们“讲故事、展威望、放能量、有所为”的特质和在校学生“听故事、倾孺慕、受教育、有所进”的需求相衔接,开展携手助学的结对项目,实现师生双赢。这样的实践如今在一个绝佳的平台上获得了实现。
缘起于偶然,用心尝试
事情源于一次偶然,2015年,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(以下简称关工委)收到法学院关工委分会的邀请:希望推荐几名退休老教师、老党员与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结对,通过结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、生活接触,以老教师的榜样影响和带动这些学生适应环境,以老党员们的党性关怀温暖这些学生,鼓励他们刻苦上进,更自然顺畅地融入学校生活。这样的项目着眼于校内少数民族学生,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关爱扶助,带领他们提升眼界、开拓思维、茁壮成长。
收到信息后,校关工委把视线定位在了离退休党委第32支部:该支部的数位成员都担任着(受聘)“上海市精神文明巡访员”、“校离退休党委委员”、“校教学质量考评专家组成员”、“校快乐团成员”、“校精神文明(三风)督导队成员”等工作,既符合法学院关工委分会的要求,成员们本身也对项目非常支持和积极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,首批10名少数民族学生与该支部的10位老党员冯兆荣、丁佩莉、姜继平、胡振荣、鲁娜、李鸣、王淦槐、金美丽、孙翠英、陈奎弟进行了结对。10名结对老师平均年龄65岁,最大的72岁,党龄最长已经超过40年。他们中有的长年从事党建与行政工作,也有的拥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,能很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。所有结对师生一起创建了一个以“爱的延续”为名的微信群,时常保持联系。
缘深于必然,用情培育
“桃李不言、下自成蹊”,第一期结对为时一年,他们以“爱的延续”为准则进行着活动,期间发生了很多温馨的故事:冯兆荣老师与结对学生阿丽米热·吾斯曼经常在微信上聊生涯规划;鲁娜老师会邀请麦吾久代到家里,给他做饭吃,跟他聊学习和生活,遇到问题及时指导,还经常相约操场,一边跑步、一边谈心;姜继平老师给麦迪乃木·麦麦提在老年大学里找了份勤工俭学的实践工作,既让他体会到耕耘与收获,又能及时答疑解惑;李鸣老师经常带帕尔合提·吐尔汉江出去“开眼界”,参观上海的标志性景点,让他了解上海文化;丁佩莉老师的结对学生百合提努尔生病住院,丁老师多次前往医院给她送去水果和温情暖意,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;热情开朗的孙翠英老师经常邀请赛丽古丽·阿卜拉见面,与她吃饭谈心……
老师们的嘘寒问暖,像亲人般让这群学生在异乡如家乡,学生们也把老师看做自己的亲人长辈,对他们非常信赖。他们之间的互动诚恳而低调,但又很温馨、很家常、很励志。身教重于言教,老师们的诚挚热心、高尚品德,对学生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,使他们在千里之外的上海,收获了温暖和幸福。
一年的时间过得飞快,第一期结对项目结束,第二期结对同时开始。参与结对的学生们用朴实的话语感谢老师的无私奉献,满怀感恩的他们眼含泪水鞠躬致谢。老教师们表示:这个项目于他们而言,开局是因为不忘初心,期间却达至乐享其中。这样的结对,能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,他们也达到了价值追求的自我满足。
缘继于自然,用爱延续
“自强不息”、“先天下之忧而忧、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是上海大学的校训。老教师们把自己的经验、心得和关爱无私地送给学生,把校训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弘扬,这是一份可贵的家校情怀。
时间在流逝,物事亦改变,带走了一些东西、又沉淀下一些东西。如今,结对活动仍在继续着。时间的行进中融入彼此的努力,带走了学生的稚嫩与彷徨,沉淀下提升的学识水平、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,更沉淀下双方的情怀和长久的友谊。“爱的延续”始终不曾中断过,目前,该活动已扩大到机自学院、管理学院和通信学院等,共有26名上大退休教师参与其中,结对学生达到了50余人。2019年,这项工作继续向少数民族预科班进行了“延续”,无界之爱得以温暖传递。